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强办学条件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办学能力和技能性人才培养水平。我院明确办学定位,注重内涵建设,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主动加强行业联动以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8年全省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粤教职函〔2018〕60号)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颁布的《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国教督办〔2016〕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的实际办学情况作出自我评估。
一、学校概况
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创办于2015年3月,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60年的茂名卫生学校,至今已有58年的职业教育历史,先后为社会培养了4万余名毕业生。学院位于茂名市电白区水东镇,规划占地550亩,建筑总面积2600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7亿元。目前一期建设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占地356亩,建筑面积85000平方米,实验实训设备总值3000万元,图书馆藏书达22万册。现开设护理、药学、助产、中药学、医学营养、健康管理、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养生保健等9个专业,高职学生3996人,另有中职学生2486人,学生总人数达6482人。现有教职工197人,专任教师155人,高级职称41人(其中副教授20人),双师型教师61人。
学院以医药卫生为特色,以新兴的健康产业为市场导向,立足茂名,服务广东,面向全国,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努力。学院现已成为“广东现代养老产业与教育联盟”、“广东医学高职教育联盟”成员和发起单位;与广东大参林集团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大参林药学院。下一步将积极推进与德国罗森海姆科技大学、澳门镜湖护理学院的交流与合作,共建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健康管理三个专业,着力打造我院的特色专业品牌。学院还将紧握健康产业大发展的先机,紧紧围绕我市南海旅游岛5A景区、茂名健康产业园、粤西中药港等项目建设,调整、优化、新增一批专业,对接服务地方新兴的健康产业,怒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省内一流的高等职业院校。
二、学校完成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工作的有关情况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跨界教育,具有与社会各界紧密相连的特征。这使得行业、企业、政府等组织能参与高职院校办学,也使得高职院校在办学中有必要主动增强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创办以来,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坚持高职教育的跨界特征,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对接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深化办学内涵建设,着力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优质高职院校。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8年全省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粤教职函〔2018〕60号)精神,我院立即组织开展了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工作。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评估工作,相关职能部门和系部积极落实填报任务,数据填报人认真仔细核实并报送数据。经过全校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共同努力,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了填报工作。
(一)领导班子重视,组织工作有力
接到通知后,学院领导班子立即召开了专门工作会议,部署评估工作。学院负责人在班子会、中层干部会等多个场合强调了院校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认真研读文件要求,深刻领会数据内涵,准确填报各项数据。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召开了内部研讨会议,分解填报任务。评估组织工作快速、有效,各相关机构和人员积极行动起来,进行数据填报。
(二)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
学院印发了《关于成立2018年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评估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茂健职院〔2018〕20号),评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数据采集与审核组和自评报告撰写组。数据采集与审核组的主要职责为负责学院数据采集与审核,联络登录数据采集系统,及时填报数据信息;自评报告撰写组的主要职责为负责评估分析相关数据信息,撰写自评报告,发布上报自评报告。
三、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建设分析
(一)优化专业布局,提高专业产业结构匹配度
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之一。学院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建成了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专业体系。学院根据当前健康产业发展趋势,强化优势专业,建设护理、药学、医学技术等优势专业群,根据产业发展方向,根据地区健康养老等产业发展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为区域产业升级提档提供支撑。学院开办之初,设立护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健康管理等5个专业。2016年根据市场需求增设助产、中药学、医学营养3个专业;2017年增设中医养生保健专业;2018年拟申请增设针灸推拿、医学美容2个专业。同时,学院将把握健康产业大发展的先机,紧紧围绕我市南海旅游岛5A景区、茂名健康产业园、粤西中药港等项目建设,调整、优化、新增一批专业,更好满足区域、产业需求。2018年度,学校设置专业数9个,全部是当地支柱产业相关专业,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匹配度高。
(二)夯实办学基础,改善教学条件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办学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有较好的教学条件。学校一贯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经费投入,改造传统教室,配备高水平实验实训设备,推进信息化建设,多措并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训设备满足需求
在学院创办之初,市政府已投入资金1100多万元用于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实训设备,重点装备办学初期的专业基础实验实训室;市政府增拨500万元用于购置纸质图书,使学院藏书达到16.561万册,同时已建成数字化图书管理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三年来,我院利用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高职部分)等专项资金,共投入1000多万元对实训中心进行升级改造。其中,投入200多万元建设人体生命科学馆展馆,面积约300平方米,收藏人体标本800余件,共分8个展区;投入269.9万元建设医学技术实训室,根据教学需要购置了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等仪器设备;投入220万元建设药学实训室和医学营养实训室,分别建设了中药炮制实验室、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室、生药实验室等,充实了大批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设备,大大改善了实践教学的条件;投入146万元建设中药标本馆,标本馆建筑面积约300多平方米,由主展厅和中医药文化长廊两部分构成,馆内收藏各类中药标本2000余种。标本馆集科技性、趣味性与观赏性于一体,是集教学、科研、科普教育功能于一身的现代化、综合性展馆。
2. 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
(1)加快硬件建设,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搭建平台。
为了推进信息化建设,学院加大了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目前,学院信息化建设共购置了1400多万的设备,共建有119间多媒体教室、多媒体实验室40间、计算机实训室6间、电子阅览室2间、教师备课室1间、视频录制室一间,全校用于教学的计算机共618台、办公用计算机140台,全校共有1250个网络信息点,203个无线接入信息点,电子图书40003册,数字资源量共有960小时,网控中心1个。学院拟在2018年投资400万建设智慧校园,该建设项目已经在走审批流程。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完毕后会使学院的教育信息化教学更上一层台阶。
(2)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搭建好信息技术的平台之后,我院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深入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把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上,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目前,我院教师已经100%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授课,100%的教师能够自主制作授课课件,80以上%的教师能够制作微课、慕课,并能借助超星尔雅、蓝墨云班课等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活动。学院每年都会组织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技能大赛及信息化教学课件设计比赛,以赛促教,通过比赛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我院吴文婵老师在本学年获得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组信息化课堂教学比赛省级三等奖;陈宇涛老师在第二届全国卫生职业院校“迈克生物杯”教师检验技能竞赛中勇夺全国一等奖。科研方面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资源、信息共享,促进跨时空的合作和交流,平行授课的教师共亨教学资源,加强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管理,加强了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和经费监管与服务。管理方面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与服务的效率,降低办学成本和能耗,实现教学、科研、人事、学生、财务等方面管理服务的现代化、后勤服务的精细化以及决策的科学化。
(三)“引进”“送出”结合,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是学校教育之本。“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学院创办以来,始终秉承优秀传统,将师资队伍建设摆在学院发展的首要位置。三年多来,学院实现内培和外引相结合,在挖掘内部潜力的同时,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强化对兼职教师队伍管理。通过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举措,积极创造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与制度环境,全面提高教师师德素养、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通过内培和外引的方式引进和培养和壮大教师队伍,成效显著。一是学院通过内培的方式,参加各种专业对口的培训,提升教师队伍水平。2017年7月11日至18日,学院拿出专项经费100万元,把专任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分别到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进行全员培训,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和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根据市相关文件精神,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引进办法,想方设法从高校、医院、医药企业等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积极参加全市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或举办专场招聘会。三年以来,共参加公开招聘和举办招聘专场9次,共招聘53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研究生27人。同时在市医疗卫生系统聘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外聘教师11名。2017年,学院教科研成果突出,陈宇涛老师在第二届全国卫生职业院校“迈克生物杯”教师检验技能竞赛中勇夺全国一等奖;吴文婵老师在2017年广东省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学院学生代表队在2016年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三等奖。2017年,陈应娟老师被评为茂名市“名师”,并被推选为广东省人大代表;聂玮老师被评为“茂名市名班主任”;王洁艳、毛芹超、刘波、戴儒丽等4名老师被定为“青年名师培养对象”;2018年毛芹超、王洁艳两位老师被选为国内访问学者。。
至2018年,学院有教职工197人,专任教师155人,高级职称41人(其中副教授2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6.5%;中级职称3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4.5%;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21人,研究生以上学历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4.8%。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教师62人,占总数的40%。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均有明显改善。
(四)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社区护理》实践课程开展的教学项目——翻转课堂、针对《内科护理学》课程开展的——“互联网+”CDIO教学模式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基础护理技术》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与评价、以及针对《妇产科护理学》开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初探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改善实训环境,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学院非常重视专业实验实训建设与发展,实验、实训条件在省内同类高职院校已达到了先进的水平。护理专业基于现有实训条件,探索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将传统的示教—练习—回示的模式改革为设置病例,按照护理程序( 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四步骤) 开展教学。科学重组护理实践教学内容,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研究,如项目——“CDIO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理实践课当中的应用”等,全面提升了教学质量。
3.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升职业能力
我院在重视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也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开展专业技术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各系每学年进行一次专业知识技能大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实践操作的技能。
4.学生参与实训教学,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我院作为卫生类的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因而必须重视实训教学。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担任课程助教可以促进自身的学习与发展,也能协助老师带动整个班级的学风。鉴于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训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以学生担任助教的推行效果最为显著。
(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实用型人才
1. 加强校企合作,深化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搞好我院的高职教育,实现我院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坚持开展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宗旨,采取校企合作、院校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茂名人民医院、茂名市中医院、高州人民医院等几十家医疗机构以及与大参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二十多家医药经营企业合作,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成为我院各专业学生的实习单位。校企合作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对接。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内容;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由学院负责,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有校企双方协作完成,学生的临床实习、顶岗实习在医疗、药企等单位完成,有的毕业后直接在合作企业就业,确保学生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零”距离对接。
2. 根据专业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护理专业主要采用“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 第1学期) ,在校内实训基地接受统一的医学基础知识教学和实训。通过课程的优化整合,注重医学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相互衔接,要求掌握基本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第二阶段( 第2至4 学期,其中第 4 学期为8 周课程) 。根据“必需、够用”的岗位要求,继续在校内实训基地接受统一的教学和实训,通过项目化教学与训练掌握专项技能; 第三阶段,安排8至10个月的临床实习,完成临床实习。在此阶段实行严格的考核,并在实习前集中参加护考前强化辅导与训练,以保证每位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取得与就业相关的护士执业资格证书,达到双证上岗。
(六)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服务学生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的历史使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最终落在其培养的人才上。因此,培养符合经济社会需求的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能力的最根本体现。我院紧紧抓住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属性,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开展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建立招生、教学、就业联动机制,努力让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实现增值,让每个学生拥有人生出彩机会。
1.创新创业教育
学院积极支持创新意识培养。学院和北京超星尔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网络选修课程,将创新创业科目确定为必修科目,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创新理论知识。各专业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开展创新创业的知识竞赛和操作比赛。学院创立“大参林”实体药店培训教室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培训。
2.创业就业指导
2015年我院第一年招生,2017年6月份我院已安排第一批学生到医院、企业实习。学院与实习基地签有协议书,长期稳定,实习基地包括有佛山、肇庆、清远、江门、云浮、湛江、阳江等地区三甲医院及茂名地区的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全部均为高等医药院校实习教学医院,其中药学专业还有安排在广州、惠州、东莞、肇庆、顺德及本地区大参林等大型连锁药业公司实习,全部实习专业完全对口。
为适应新时期高校就业工作的需要,学院率先创建大学生职业发展咨询中心和就业指导中心,形成了“以就业指导课程为主,以职业咨询为辅”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一是每班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题班会,集中解决学生普遍出现的职业发展与就业困惑;二是开展有关创业、就业方面的讲座和论坛,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创业、就业的政策和就业动态;三是开放就业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测评和“一对一”咨询服务。
(七)发挥资源优势,服务地方经济
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利用特色专业资源优势,通过长期开展校企合作,探索出了一条依托企业,开展联合,服务企业,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路子。
1.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做好人才培养服务
学院现开设有健康管理、护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助产、医学营养、中药学等8个专业。近年来,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多方共建等培养模式,实训校企共赢。。
为深化校企合作,实施产教融合,充分发挥药学职业教育为社会、行业和企业服务的功能,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理念,我院与大参林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共建大参林药学院框架协议书》,共建“大参林药学院”。双方将共同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建设、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开展师资培养、技能培训、技术开发、实训设施设备建设等,双向融入校园文化和企业精神、服务理念等方面的教育。学院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做好人才服务。
2.青年志愿者上街义诊,专业知识服务社区
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于2016年10月,旗下拥有5大部门和2支志愿服务队。青协成立至今,一直传承和发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服务精神,致力于各类志愿者服务,建立了体系完整的志愿者服务平台。为提升服务质量,队员们在晚上自主学习拔罐、刮痧、按摩等知识技能,形成独特的服务特色。每到节日,服务队深入敬老院服务老人,帮他们按摩,量血压,和他们做运动,玩游戏,深受老人们的欢迎和称赞。并经常性到社区街道开展义诊活动,及时发现广大居民的潜在病情,向居民普及健康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民对健康的认识。
3.发挥专业特色,服务建设小康社会
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积极利用资源优势,发挥专业特色,为学生社团搭建服务社会桥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助力茂名建设小康社会。2017年5月25日,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康复协会大学生实训基地在茂名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正式揭牌,该协会将组织学生定期上门为茂名市退休老干部们进行养生保健服务。实训基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实际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充分理解、领悟。实训基地建立至今,先后共派出16批共200人次到茂名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进行技术服务,得到了老干部们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为茂名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4.开展人才下乡,技术服务地方企业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我院在振兴粤东西北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利用人才资源,为本地现代农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我院药学系成立以中药学博士林莹波老师为组长的专业技术服务队,深入我市化州中药厂、高州镇江广东地德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探讨化州橘红、牛大力、土茯苓等南粤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等情况,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
四、自评结论
学院创办三年来,积极贯彻从社会需求出发办学、办学为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理念,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为己任,找准办学生态位,发展教育生态链,提高适应值,达到了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动态平衡。学院在办学中,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基础实施建设,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保障了教育教学工作的良性运行;落实了强师工程,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深化知行并进,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双基导向课程体系建设,拓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规划了学生实践教学三级递进体系,将专业内涵建设向纵深推进;培养出的人才主要服务与当地支柱产业的民营小中型企业,既改变了来自粤西农村的大学生的命运,也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学院社会人员培训、社区服务、其他服务等逐步开展,正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助推器。据此,我们认为,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结论为优秀。
五、展望和建议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树立职业教育生态发展的理念,运用法律法规、宏观调控等政策工具和资金杠杆,改善高职教育生态环境。加快落实“放管服”,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支持高职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资本以合资、合作等形式兴办高职教育。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支持,落实和提高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水平和专项资助额度。
行业企业应加强与构建与高职院校良性互动的生态链,使校企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尽量达到平衡状态。学院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场地,接受学生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建立教师工作站,甚至投入资金改善实践教学条件,颁发企业奖学金,共同申报技术专利等。企业应主动加入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保证学校培养人才符合产业经济转型升级要求。
学院应准确定位自身,科学规划社会服务功能。从目标、功能、层次、特色等视角出发,提高学院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构建职业教育发展“立交桥”。多方筹集教育资金,提高教师“双师”素质,提高教师的社会适应值。科学设置专业和课程,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一线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整合办学资源,突出学院专业优势,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建成人民满意、社会需求的优质高职院校。
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
2018年9月